语文学科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

发布时间:2017-11-10 17:25

安徽省潜山县第二中学汪启明

 

       语文学科有五个现实困境:

       它是理论上万能实践上无能的学科。就“语文”这个学科术语来说,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化”,有人释为“语言文学”,莫衷一是。而新中国成立前语文学科被称做“国文”“国语”,意义却很明确,教学目的任务从未有过分歧。语文学科特点多、功能多,犹如一个框,什么都可以装。究竟学什么有用,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说读《论语》有用,有人说读鲁迅有用,有人说读莫言有用;学科范围难以廓清,范围广,让人感到天下有读不完的书、做不尽的题。

       它是教学研究一向热热闹闹,但指导起语文教学实践来却捉襟见肘的学科。有人说自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对学科性质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此论虽有些言过其实,但语文性质特点的演变毕竟经过了形成、发展与论争五个阶段。“工具性”“人文性”两派论争,谁也说服不了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经不住起码的逻辑推敲”。(张悦群《比“性质论争”更重要的……》) 言论多、主张多,让语文教师无所适从,受“语言工具+思想渗透”的主导,有人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受“语言工具+文化载体”的主导,有人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加之多媒体走进课堂,有人把语文课又上成“图片欣赏课”“音乐欣赏课”“影视欣赏课”。 语文教学虽说流派纷陈、名家辈出,但公式化、花架子多,中看不中用,异地生存能力不强。

       它是似乎国人都有能力评说、似乎其它学科教师均有能力兼任的学科。教语文时成不了名师靠指点语文却成了名师现实中并不鲜见,19971998年的大讨论、大批判就成就了不少语文“牛人”;语文教师除普通话考级、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有测试之外,涉及语文教学核心技能诸如书写、朗读、会话、阅读、写作等几乎没有行业标准,专业性不强。

       它是费时多见效慢几乎没有“家教”的学科。19783吕先生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中说:“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见效慢,让学生误以为学与不学、练与不练都一个样,甚至还出现长期不上语文课的学生考试成绩有时竟超过坚持上语文课的学生!甚至让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本人误以为教与不教都一个样,难免产生“靠天收”的消极思想,于是,语文学科在高、中考的大背景下步音乐、美术、体育之后尘,有些学校居然出现了让课于数学、物理的现象。

       它是高、中考唯一不能得满分的学科。考试的不确定性,让老师感到不知教什么有用,让学生感到不知学什么有用;命题上客观题纯玩文字游戏、主观题的过度解读、作文题的低幼化让师生无所适从;评价上试卷评阅主观随意性、粗暴性(作文题按六五折左右、主观题按五折左右赋分几乎是惯例,赋保险分大行其道),这导致语文考试得分高分不高、低分不低区分度低的结果,以致让老师与学生丧失自信力、造成语文学科边缘化倾向。

        要实现有效突围,途径有二:

宏观上,课程标准要体现“三定”的原则。

要定好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我们认为这是目前对语文学科最科学的定位,语文学科应该是教会学生会书、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的学科。

       要定好量。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不仅作出了量化规定,而且还列出基本字表(300个)、常用字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推荐的古诗文篇目(135篇、段);规定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字、每学年习作次数、练笔字数与速度。这种硬性的规定是可喜的进步!但却没有规定词汇(包括成语)量,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有“弹性”:“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具体篇目可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这与现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样:如附录中“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这种“弹性”可能是课程标准制定者的良苦用心,以为阅读要多多益善。实际上却适得其反,它不仅削弱语文学科的客观性,而且让师生无暇顾及,巨大的课业负担下哪里有时间阅读那么多的课外书籍?其结果是多而无用形同虚设事与愿违!我们认为,除少数有文学才华的外,大多数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能熟读“蒙学四书”,高中阶段课外能熟读《论语》、《孟子》、“四大古典名著”就算得上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了!

       要定好考试范围、命题原则与评价标准(与“考试纲要”“考试说明”衔接好)。有人曾慨叹,中国私塾没了,大师也就没了!传统的私塾教育为何有如此大的功用呢?这得益于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它的命题范围就是“四书”“五经”,学生破蒙就诵“蒙学四书”,加之配有将阅读与写作结合一起的“八股文”(“破题”“承题”就考的是阅读功底),使“四书”“五经”的学习便落到实处。毋庸讳言,人都或多或少有着功利意识,有人曾戏谈,高考若要加试足球,中国足球就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同理,要让课标上推荐的书目落到实处,必须将它纳入考试范围,像目前高考中“古诗文默写”一样才有效果。为此,我们呼吁,推荐书目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命题要体现母语学习的特点与要求,诸如一般性议论文阅读上设置的纯玩文字游戏的题目再也不能用了;主观题答案切忌过度解读,可学习台湾的评价方式: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改卷标准。作文不在审题上兜圈子,玩花巧,重在表达,重在书写。建议在减少题量的基础上,语文答题书写一律用正楷字体。不妨学习古人,古人在科举考试(唐朝科举入仕,楷法遒美)中、在奏章中谁不用正楷字体?

       微观上,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语言涵泳”“思维训练”是其突围的三个着力点。

    “自主学习”是基础。语文学习主要靠自学符合母语学习的特点。语文学习属于母语学习,母语学习具有普及性、渐染性的特点,普及性表明孩子学习语文有语言基础,不像外语学习缺少语言学习环境,而是“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学习上遇到的障碍能及时清除;渐染性表明孩子学习语文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语言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语文学习更多是习得,而不是学得。

    “语言涵泳”是主体。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则把“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他在批评读书“贪多务广”者时又指出“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宋代陆九渊说过“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更是把这一传统教学经验解释得十分透彻,他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见曾国藩《谕纪泽》)他把读书时的反复诵读、品味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也就是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有许多教师热衷于技术性的“解构”,将文章的灵与肉切割开来,这种作法犹如一块肉,烹饪后本是道美味佳肴,一旦解剖了只能是它里面有多少根毛细血管,多少根神经,多少个细胞等;或犹如一桌子山珍海味,解剖后却是一堆动物尸体。这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如何继承发扬“涵泳”这一传统教学精华,最佳途径是读出真情,品出真味,悟出真谛。

     “思维训练”是灵魂。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贵在培养思维能力,学生只有习得了语文能力,才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断地再生知识。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发散、求异、创新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等思维品质。

    “自主学习”“语言涵泳”“思维训练”,三位一体,相辅相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学、学什么、怎么用的问题,让学生语文素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实在的提高,让学生在语文新高考中大显身手,使语文学科地位得到名副其实的提升。

 


------分隔线----------------------------
通讯地址:潜山市皖国东路与二乔路交叉口 邮编:246300
Copyright © 2017 www.ahqsez.com 安徽省潜山第二中学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炫乐科技   工信部备案号:皖ICP备17025386号

dingbu